作别一张车票,拥抱一个时代

时代的列车疾速向前,总有些风景会淡出视线。根据官方公告,今年10月1日起,火车票纸质报销凭证将全面退出历史舞台,由电子发票完全替代。有人为便民之举叫好,有人为情怀落幕惋惜,看似顺理成章的技术迭代,却触动了公众情感,引发广泛的热议。

纸质火车票的全面电子化,带来的是出行效率的显著提升。指尖轻点,云端即取,从购票到检票、查询到报销,整个流程被数字的链条无缝衔接,旅客再也不必为丢失车票而焦虑,为保管凭证而烦心。值得称道的是,这场变革并非冰冷的“一刀切”。官方在推行电子化的同时,依然保留了“行程信息提示单”打印服务,并增加线下电子发票申请渠道和购票(代办)人开具服务。细致入微的安排,适应了不同群体个性化需求,让变革的步伐走得更稳健,也更暖心。

电子火车票纵有百般便利,许多人对纸质火车票的退场仍有些“意难平”社交媒体上,不少网友晒出自己珍藏的票根,开启了一波温情的“回忆杀”。一张张“小红票”“小蓝票”,或许是一个故事的开篇、一段记忆的索引,又或许承载着远行的忐忑、求学的憧憬、亲情的牵挂、离别的眷恋。这份感怀是人之常情,值得被温柔以待。

然而,社会的发展与文明的演进,本就是革故鼎新的过程。每一场告别,都是为了更好的遇见。数码摄影取代胶片冲印、电子导航取代纸质地图、微信消息取代鸿雁传书……那些逐渐淡出视野的旧事物,并非因为它们本身不够好,只是科技发展催生了更高效、更便捷、更符合当下生活节奏的新方式。纸质火车票的退场,亦是这样一场告别。它将接力棒交给更加环保便利的电子火车票,以轻盈的数字姿态,继续印刻着山川的距离、承载着心灵的悲欢。

有人感慨,工业革命用不到300年时间带来的改变,超过了人类社会此前3000年的总和;而近30年信息革命带来的颠覆,又超越了工业革命此前的积累。从绿皮火车到“复兴号”高铁,从彻夜排队购票到12306下单,铁路出行方式的变迁,本身就是中国社会飞速发展的生动缩影。放眼当下,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着社会万象。身处奔涌的时代洪流之中,与其留恋身后的浪花,不如勇敢地冲向潮头,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变化、学习新知,与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同频共振。

呼啸而过的时代列车,正载着所有旅客,驶向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让我们轻轻挥手,作别回忆的凭证,奔赴崭新的旅程。(淳声 蔡蕴文)

 


天权链存证书

加载更多评论

人打赏了这篇文章

加载更多内容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