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错位”、学历“逆流”, 多元时代需要“破界”
2025年的夏天,河南某小学门口的烧饼摊成了现象级存在。摊主小杨,这位95后的土木工程研究生,用美工刀在面团上雕刻出沙漠之鹰、Labubu、和平精英枪械等造型,以1元亲民价点燃了小学生的热情。出摊20分钟售罄、2个月涨粉10万、外地游客慕名而来……这场看似“反差感拉满”的创业,实则暗藏当代青年突破职业桎梏、重构商业逻辑的深层密码。
从“画图纸”到“刻面团”,小杨的转型并非偶然。研究生毕业后,他曾在教培机构工作,但“提不起兴趣”的工作状态让他陷入迷茫。直到家中闲置的锅炉和孩子的一句“叔叔会做枪吗”,点燃了他将土木工程的空间思维与手工创意结合的灵感。这种选择看似“大材小用”,实则是对“学历即职业天花板”传统观念的颠覆。
在传统观念里,高学历往往与“体面”“高端”的职业划等号,卖烧饼这样的街头营生似乎与研究生学历格格不入。然而,小杨用行动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小杨的烧饼摊,虽然看似平凡普通,但却蕴含着巨大的价值。他用自己精湛的手艺,为孩子们带来了欢乐和惊喜;他用1元的亲民价格,让更多的人品尝到了美味的烧饼;他用自己的创意和努力,为街头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他的烧饼摊,不仅是一个谋生的场所,更是一个传递温暖和快乐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没有学历的高低之分,没有职业的贵贱之别,有的只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梦想的追求。
脱下长衫,但别丢掉思维。小杨的故事,不是鼓励所有大学生都去卖烧饼,而是揭示一个真理:在快速迭代的时代,学历、职业、身份的标签终将褪色,唯有持续创新的能力与突破边界的勇气,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学历是探索世界的底气。近年来,北大中文系才子陆步轩操刀卖猪肉、西安交大材料学硕士庄栋放弃20万年薪推车卖凉皮、北大法学院硕士张天一创办“伏牛堂”米粉店……这些“另类”选择最初都引发“浪费学历”的质疑,但深入观察会发现,他们并非简单重复传统摊贩的劳作模式,而是将专业知识创造性转化为产业升级的驱动力。
如果说高学历者的“非典型”选择是对传统职业观念的突破,那么低学历者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崛起,则彻底颠覆了“学历决定命运”的陈旧认知。初中学历的李子柒,凭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一双巧手,用镜头记录下田园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出身农村的李富贵亦是如此,她以最质朴的姿态,将流动的乡村百货店化作连接城乡的情感纽带,通过镜头,她记录下乡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展现了乡村的质朴与温暖,重新唤醒了千万网友的集体记忆。
每一个职业都值得被尊重,每一个梦想都值得被追逐。
无论是高学历者的跨界创新,还是低学历者的逆袭崛起,他们都为社会的多元化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我们应该摒弃传统的职业偏见和学历歧视,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每一个人的职业选择,让每一个人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淳声 姜瑶)

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