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业内封杀”横行职场
近日,一位应届毕业生在网络上求助,称自己在了解到某公司工资月底发放、工作地点较远等情况后选择拒绝入职,却被该公司HR以“没有契约精神”为由,威胁要在业内“广而告之”。看似平常的求职纠纷,暴露出“业内封杀”这一职场乱象,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
个别企业似乎认为,只要发出了offer,求职者就应当无条件接受。实际上,“契约精神”的前提是契约的存在,而offer在法律上属于“要约邀请”,在签署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前,求职者有权根据自身情况,做出是否入职的理性判断。将合理的拒绝污名化,暴露出部分用人单位法律观念的淡薄,也反映出一些企业高高在上的傲慢姿态,以及对求职者合法权益的漠视。
令人忧心的是,“业内封杀”的威胁并非空穴来风,也不只存在于求职环节。社交平台上不少劳动者表示,某些行业和地区确实存在不成文的“黑名单”规则。一些企业通过非公开渠道分享“不良”人员信息,形成事实上的行业联盟,让本应受到法律保护的劳动权益被侵蚀。在“业内封杀”的阴影下,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本就不对等的关系进一步失衡,劳动者在面对企业不合理要求时,往往因为担心职业发展受限而不得不选择忍气吞声。比如,面对强制加班难以说“不”,面临违法解雇而不敢申请劳动仲裁,遭遇职场霸凌却选择默默承受……
在就业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当越来越多的劳动者选择用妥协来避免可能的职业风险,或是通过自我加压来迎合不合理的要求,整个职场环境便可能呈现“内卷”的状态,导致工作强度不断加大,而劳动报酬却未必获得相应提升。而一些敢于坚持法律原则、维护自身权益的劳动者反而会被贴上“刺头”标签广而告之,进而被整个行业边缘化,形成“沉默的螺旋”效应。长此以往,不仅职场生态会持续恶化,也将制约行业的良性发展,最终损害整个社会的和谐与活力。
从法律层面来看,恶意传播劳动者负面信息的行为往往涉嫌违法。然而,由于取证困难、维权成本高等现实问题,很少有劳动者能够通过法律途径去解决。因此,当前治理“业内封杀”这一职场乱象,更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监管部门应积极介入,建立更便捷、更高效的举报投诉渠道,加大对恶意“封杀”行为的惩处力度,让违法者付出应有的代价,为劳动者撑起法律的保护伞。行业协会应发挥自律作用,制定行业行为准则,维护公平竞争秩序,铲除“业内封杀”的生存土壤。企业也应承担起守法义务和社会责任,自觉尊重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营造积极健康的企业文化,经营好自身的品牌形象。
职场应是实现价值的舞台,而非充斥威胁的战场。当监管利剑高悬、行业自律生根、企业责任落地,“业内封杀”这一乱象必将得到有力遏制,劳动者的就业选择权和职业发展权将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淳声 蔡蕴文)

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