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绝非人生的唯一剧本
每年六月,高考总会成为全民情绪的“放大器”。考场外,母亲们身着旗袍寓意“旗开得胜”,父亲们手举向日葵期待“一举夺魁”;社交媒体上,“学霸笔记”被争相下载,“押题神课”直播观看量破百万。这场持续四十余年的“全民仪式”,既是无数个体命运的转折点,也是中国社会价值观的晴雨表。
高考从来不是终点,而是成长的坐标原点。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叙事逐渐褪色,中国教育正站在一场静默而深刻的变革临界点。当“独木桥”逐渐变为“立交桥”,考生与家庭需要以更开放的视野规划未来,高考不再是人生的唯一答案,而是多元选择中的一次重要校准。上海新增中高职贯通、中本贯通和五年一贯制专业点,传递出技能技术人才培养的长周期信号,职业教育可以说正从“备选方案”升级为“平行赛道”。
不要焦虑,稳住心态,别让考试变成“情绪海啸”。近年来,在短视频平台上,“高考钉子户”梁实第29次备考的故事被剪辑成励志短片,播放量超3亿;衡水中学“高考誓师”视频中,学生们声嘶力竭的呐喊被配上热血BGM,成为“奋斗鸡汤”的标配素材。这些被流量裹挟的叙事,正在将高考异化为一场全民狂欢的“真人秀”。这种单一化的成功叙事,正在制造新的教育焦虑——仿佛不经历“头悬梁锥刺股”,就不配谈论青春。
在这个关键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至关重要。一个良好的心态有助于考生减少紧张和压力,帮助考生更好地完成这次大考。其实,考生应该记住的是,高考不是“生死局”,而是人生这场“无限游戏”中的一场常规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价值,将来在自己擅长或者喜欢的领域充分展现自身能力并且取得一定成就,也是一种成功。
当然,家长也要做出改变,与其当“焦虑陪跑员”,不如做“定海神针”式家长。很多家长觉得,当年没考上好大学,孩子必须替我圆梦”,这类“代偿心理”让家长把自我价值投射到孩子身上,这样反而给孩子增加了更多的压力。其实,家长应该明白:真正的教育,不是把孩子雕刻成理想中的模样,而是守护他们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孩子需要的不是考前的“十全大补汤”,而是无论成败都“被接纳”的底气。
当考生累了,乏了,可以看看那些考场外的星辰大海,看看那些被低估的“B面人生”。云南姑娘林小满放弃211高校录取资格,返乡种植蓝莓,通过直播带货年销售额破千万;00后男生陈墨自创“赛博京剧”,将全息投影技术融入传统戏曲表演,其作品《穆桂英2077》在B站播放量超2000万;深圳技师学院毕业生李想,凭借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创新成果,被德国企业以百万年薪聘请……其实,当全社会都在追逐“清北录取通知书”时,一群年轻人正在用不同的方式书写人生答案。
成功的路径很多,实现人生价值的渠道很宽,高考已不再是唯一,我们对高考应该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狂热,多一些冷静,少一些焦虑。
最后,对即将参加高考的朋友们,说一声,高考不是人生KPI,稳住心态你就赢了。(淳声 姜瑶)

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