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把非遗彝绣“绣”进产学研合作
“我还能报名参加彝绣比赛不?”
这是“中行-东大-云锦” 杯第三届南华彝族刺绣技能大赛前一天,一位绣娘给组委会工作人员的电话。
“当然可以报名,欢迎您来参加彝绣大赛!”“本次大赛绣娘们的参赛热情太高了,公司好多绣娘都报名了,我们选拔了一部分来参加比赛”,来自南华七彩彝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丁兰英老师说。
比赛现场,一个瘦小的身影轻轻来到主席台,走到东南大学校长黄如面前,给了她一个“突入其来”的拥抱,她用手语比划着“黄校长谢谢您”、“我想和您合影”,黄如校长看清来人后,回了她一个温暖的拥抱,向她竖起大拇指并合影,现场随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位突然来到主席台前的小姑娘是南华聋哑绣娘刘子萍。
11月7日上午,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举行“中行-东大-云锦”杯第三届彝族刺绣技能大赛,来自楚雄彝族自治州10个县市的绣娘们身着彝族民族服装,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南华县至善彝绣馆参加大赛。绣工们在云锦底料上使用彝绣等刺绣针法进行创作,通过颜色的搭配和一针一线的起落完成作品,最终评选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10名,优秀奖12名。
本次大赛的赛题“一鹿繁花”,由东南大学南华彝族刺绣研究中心和南京云锦研究所共同设计,将千年非遗彝绣与世界级非遗云锦开展技艺交流,在云锦工艺织造的丝织面上,将彝族之花马缨花与世界级敦煌艺术符号创新融合,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抓住时代特点,让技艺融入生活。赛题图案以敦煌第257窟的九色鹿本生图与彝族马缨花作为设计灵感, 鹿王身披彩帛,姿态昂扬,极具蓬勃的生命力,整幅作品织绣结合,一鹿繁花,一路繁华,展现了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和服饰审美意趣。
“本次大赛是在东南大学搭建的平台上,真正实现大学与非遗资源的连接,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是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传承方式,与我们渠道营销相结合,将更有效的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播和应用。”南京云锦研究所副总经理李晓伟表示道。
“为加快打造中国式现代化”西部引擎”注入强劲动力,中国银行积极与东南大学开展产品合作开发,为本次大赛设立手机银行专栏,开展网上投票和推广,讲好校地企联合开展彝族刺绣的帮扶故事。”中国银行江苏分行副行长程祥说道。
“在东南大学的倾力帮扶下,南华的彝绣产业发展势如破竹、硕果累累。针对南华彝绣产业发展平台小、创新意识较弱等问题,东南大学主动搭台,从设计到产品,从工坊到市场,从实体至善彝绣馆到网上彝绣展厅,从本地客源到国际舞台,东南大学全过程帮扶我们。明年即将开馆的至善彝族刺绣传习所融入了东南大学的科技力量,由孙伟院士、缪昌文院士、刘加平院士研制开发的UHPC高强度混凝土板材,以及节能低碳太阳能供电系统将应用于彝绣传习所。”中共南华县委书记马特介绍。
在东南大学的帮扶下,截至目前,南华彝绣销售收入达到4859万元,同比增长20.2%;产值达到1.18亿元,同比增长46%,南华的3600余名绣娘、绣郎,过上了“带着娃、绣着花、养着家”的幸福生活。
据悉,“东大杯”南华彝族刺绣技能大赛已成功举办两届,在技能提升、品牌影响力、文化传承、经济效应以及教育与培训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有力地推动了乡村彝族刺绣产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本次“中行-东大-云锦”杯南华彝族刺绣技能大赛联合中国银行、南京云锦研究所共同举办,旨在紧扣文化和技艺传承、交流和融合、创新和转化,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传承方式,构建彝族刺绣产业链、推动乡村彝绣产业高质量发展。
南京广电·牛咔视频记者:赵雪子

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