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手表“胡言乱语”,我们该怎么办
1、儿童手表 喜忧参半
时光如梭,岁月如流。与电子产品相伴成长的80、90一代,如今也成了“小孩哥”“小孩姐”们的父母,开始面对新潮科技带来的烦恼。功能更全、交互性更强的儿童手表已取代“学习机”“电子宠物”这些颇具年代感的“童年记忆”,成为新一代孩子们的“智能伙伴”。
儿童手表一般具备通话、定位、应急求助等基础功能。这些设计有效解决了孩子“失踪”“失联”等日常痛点,迅速成为家长们的“看娃神器”。随着产品更新迭代,一些款式衍生出拍照、问答、交友等功能,让小朋友们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家长愿买,孩子爱用,于是儿童手表悄然走进千家万户,“小手表”逐渐成长为“大产业”。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儿童手表市场规模已达205亿元,5岁到12岁儿童平均每3人就拥有1块儿童手表。
然而,近期有消费者发现,多款儿童手表内置的“语音助手”开始“胡言乱语”。它们有的污蔑“中国人是世界上最不诚实的人”,有的妄言“南京大屠杀不存在”,有的胡诌“所有高科技都是西方人发明的”。一时间舆论哗然,质疑声四起,引发社会各界对人工智能安全和儿童成长环境的担忧。
2、语音助手 难言智能
乱象频发的“语音助手”其实并非新鲜事物。自2011年苹果手机内置Siri时起,各家厂商开发的此类工具逐步进入手机、平板、电视等电子设备,也被包括儿童手表在内的智能穿戴设备引入。早期“语音助手”通常只基于搜索引擎的检索结果,给出相对固定的回答。这类产品的内容易于审校、需求方便定制,缺点是不够“精确”和“智能”,常常答非所问、语焉不详。
近年来,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的突飞猛进,儿童手表中的“语音助手”也变得更加“聪明”,能够根据不同的提问给出更加个性化的回答。遗憾的是,这些“语音助手”所依赖的AIGC服务本身并不完善。从行业鼻祖ChatGPT,到国内众多类似产品,各类大模型或多或少存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现象。它们有时智商堪忧,比如多款产品坚称“9.11大于9.9”,令人啼笑皆非;有时张冠李戴,把历史人物事迹错误归属,或是将科技发明功劳误植他人;有时则触目惊心,比如声称“历史是可以捏造的”,让人愤懑不已。
解决儿童手表的“雷言雷语”,根本在于治愈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胡编乱造”,这也是当前AIGC领域面临的挑战。目前,各类大模型都在快速迭代,不断提高生成内容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但要确保其内容始终符合法律要求、道德规范和学术标准,仍需在内容筛选、数据管理、算法创新等层面持续努力。
尽管通用大模型的“病症”尚无法根治,但有专家表示,在教育、生产等应用场景中,专业大模型可以通过微调训练、人工排查等方式,达到近乎完美的状态。所以,主动降低智慧能级,让“语音助手”聚焦教育细分领域,加大人力和技术投入,或许是儿童手表走出“胡言乱语”困境的可取之道。
3、多方共治 守护成长
当玩着“小霸王”长大的父母,遇上捧着“小天才”成长的孩子,时代碰撞交织育儿困惑——盼童年快乐重现,忧昔日沉迷重演,从严管教还是开明理解成为两难抉择。其实,只要社会各界同向发力,破局之策并不难觅。
对产品,厂家不妨少一些“急功近利”。儿童手表市场品牌繁多、竞争激烈,厂家的卖点也是五花八门。有的精于儿童社交,“碰一碰”即可广交好友。有的主打课业辅导,但有时难免成为“答题利器”。有的暗藏游戏功能,玩起“学习机”变“游戏机”的老套把戏。持续拓展的功能边界,让儿童手表越来越像微型手机,逐渐偏离了家长的购买初衷,质疑声不断出现。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企业的社会责任不能落伍。以儿童为主要用户的产品,不能将商业价值置于公众利益之上,把卖点仅仅定位于“取悦孩子”。不妨做做功能“减法”,优化算法模型,收紧数据边界,加强内容审核,让家长管理更为便捷,为儿童设置安全模式。当产品回归本真、功能回归初心、内容回归正道,非议自然会减少,企业发展的路子也会越走越宽。
对孩子,家长不妨多一些“爱的陪伴”。父母的“爱”多一点,孩子的“AI”依赖便少一分。温馨美好的亲子时光,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对现实世界的兴趣和热爱,让他们远离电子设备的诱惑。南京的“遛娃圣地”不少,闲暇时光不妨带孩子多出门走走,去领略明孝陵的历史沧桑、追寻雨花台的红色记忆、漫步秦淮河畔的灯火阑珊、品读大学校园的诗书意韵。哪怕单纯是在老门东吃得开心,或是在红山动物园游得尽兴,也是有益的陪伴。
倘若分身乏术,花时间挑几本好书,让孩子在家中徜徉书海、汲取养分,或是准备一些手工道具,引导孩子动手创造、释放想象,也不失为另一种智慧的选择。重要的是,用心营造生活的丰富多彩,让孩子明白,手表里的世界远没有眼前的现实精彩。
对行业,社会不妨给一些“审慎包容”。新兴的行业如同学步的孩童,难免遇到成长的烦恼。应当看到的是,无论人工智能,还是儿童手表,行业的成长带给社会更多的是便利与机遇。从市场准入到内容管控,外在监管必不可少,但也不妨对科技的进步多一些耐心,给行业的发展添一份鼓励。
实际上,国家已经在法律法规和监管政策方面积极布局。去年,多部门联合颁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在对AIGC划定底线和加强引导同时,明确了鼓励创新发展和包容审慎监管的原则。不久前,中央网信办开展“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将“儿童智能设备”列为重点整治的突出问题。我们应当有充分的信心,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胡言乱语”不会长久持续,“智能伙伴”终将名副其实。
科技的浪潮总在推陈出新,每个时代都有独特的童年烙印。善用科技之利、规避其弊,方能让儿童手表成为成长的助力而非桎梏。期待更加温暖的“智能”赋予童年一份美好,当孩子长大后回望过往,满满都是爱的记忆。(蔡蕴文)

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