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牛马”调侃不妨多些包容

近日,一则中学毕业典礼上的插曲引发广泛关注。一名优秀毕业生在发言时,将自己的母校“牛首一中”戏称为“牛马一中”。尽管从后续发言来看,这样的用词更像是一种亲切的昵称而非恶意的贬低,然而学校并未给予理解与包容——校长当众斥责发言学生,并收回优秀毕业生证书。这一事件迅速发酵,成为网络热议话题。

“牛马”一词原本用来比喻为生活所迫供人驱使从事艰苦劳动的人。在网络语境下,它经常被年轻人拿来自嘲或调侃,形容辛苦、劳累的工作或学习状态。从学生的发言来看,不难理解其所用的“牛马一中”这一戏称其实只是借母校名字“玩梗”,欲扬先抑地表达对学校从严培养的感激、对自己寒窗苦读的怀念。这样的表达虽然稍显稚嫩也难言得体,却不乏真挚与温情。毕竟,只有内心把母校当家,才会坦然地用这样的文字自嘲。

遗憾的是,该校校长选择了激烈的应对,让原本温馨的毕业典礼化为一场风波,也让学校深陷舆论旋涡。对于一名正值青春年华的优秀学生,精心准备的发言受到当众批评、严厉斥责、收回证书这一连串突如其来的否定和打击,其心理上的伤害无疑将远甚于一句“牛马一中”对一所学校的负面影响。

学生的发言往往带着特有的朝气与创意,有时也会掺杂着一些词不达意的表达,校方应有充分的预案和宽容的心态来应对,而不应以成年人的标准去苛责。将“牛马”这样的网络用语用在毕业典礼这一本应庄重严肃的场合,确有可能引起部分人的误解或不适。学校若以教育者的姿态做出适当的回应并无不妥,正确引导学生使用恰当的表达也是应尽之责。试想,倘若校长能够即兴发挥,用“牛的勤奋、马的壮志”来诠释“牛马”之意,或许可以保持风趣又不失体面地化解一场尴尬,展现教育者的智慧与幽默。但事与愿违,校长的一番过激发声经过网络发酵引发巨大争议,给学校和学生都带来了不必要的伤害。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成长的指引。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有些言行举止不够成熟稳重的表现。对此,教育者理应多一份人文关怀,少一些教条刻板,这不仅是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也是智慧与包容的体现。回顾此次事件,即使学生的表达有待商榷,教育者也应采用更为温和的手段加以引导。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非但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可能造成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冲突,给未成年人留下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主动贴近年轻人的语境,理解“热梗”背后的情感表达,才能在尊重与理解中促进有效沟通,避免“语言鸿沟”的误解与尴尬。

时代的进步让年轻人视野更广阔,见识更多元,个性也更加斑斓多彩。教育者不妨格局大一些,对年轻人的鲜明特质保持善意,对其另类表达施以包容。唯有如此,方能营造一个师生相互尊重、和谐共进的良好环境,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展现自我,绽放出独特的光芒。(淳声 蔡蕴文)


天权链存证书

加载更多评论

人打赏了这篇文章

加载更多内容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