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土壤日”:听听垃圾分类和土壤的故事
2020年是第七个“世界土壤日”,主题为“保持土壤生命力、保护土壤生物多样(Keep soil alive, Protect soil biodiversity)”,应对日益严峻的土壤管理挑战。
土壤是万物之源,农业之本,全球约95%的食物来自土壤,土壤的健康与否关系到人们的“米袋子”和“菜篮子”,而土壤出现有机质下降、重金属和有机物含量升高的现象,保护土壤刻不容缓。
今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举办了系列科普活动,包括科普报告:保持土壤生命力 保护土壤生物多样,土壤生物多样性手绘/涂鸦比赛,科普讲座:垃圾不分类,土壤会流泪等。
垃圾分类是今年起南京开始实施的重要举措,生活垃圾中有些物质不易降解,使土地受到严重侵蚀。垃圾分类,去掉可以回收的、不易降解的物质,减少垃圾数量达60%以上。特别是废弃的电池含有金汞、镉等有毒的物质,会对人类产生严重的危害;土壤中的废塑料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抛弃的废塑料被动物误食,导致动物死亡的事故时有发生,回收利用可以大大减少对土壤和人的危害。
“土壤生物包括植物的根系、藻类、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包括细菌、蚯蚓等。正是因为它们,赋予了土壤的生命性。”土壤所土壤生物与生化研究室主任褚海燕研究员介绍,土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非常大,可以进行养分循环转化,还能净化环境污染,同时调节生态系统。但是近年来,土地利用方式改变、生物入侵以及环境污染等,极大地威胁土壤生物多样性。所以今年土壤日的主题,旨在通过应对日益严峻的土壤管理挑战,警醒土壤生物多样性丧失,提高对维持健康生态系统和人类福祉重要性的认识,鼓励世界各地的政府、组织、社区和个人积极致力于改善土壤健康。
在很多人看来,土壤司空见惯,并无特别之处,然而,就像空气、水和阳光一样,土壤在维系人类生存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土壤是“地球的皮肤”,维持着陆地生命的存续。正如我们的皮肤一样,土壤也是脆弱的,容易受到外界的破坏,需要我们用心呵护。近年来,我国对土壤污染防治越来越重视,先后出台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6年5月28日)、《土壤污染防治法》(2019年1月1日),使得土壤保护有法可依。
南京市历来重视土壤环境保护工作,在土壤环境状况调查、土壤质量监测、土壤安全利用等方面均走在全省的前列,同时,还利用南京市高校、科研院所集中的优势,积极开展土壤污染修复和安全利用的科研工作,大力推广先进土壤环境保护技术,不断提高土壤环境保护的科技水平。
(记者:吴克非 通讯员:孙瑞娟)

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