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华章|百十载初心不改,青春伴祖国“河海”共潮生
“天下有溺犹己溺,此志毋稍弛。”“大哉河海奔前程,毋负邦人期。”百十载,河海人初心不改。10月12日晚,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将在河海大学开讲。今年恰逢河海大学建校110周年,这所因水而生、缘水而兴的百年学府,铸就了中国水利教育的世纪丰碑,也见证了一代又一代水利人“治水兴邦”的初心使命。
初心,在时间淬炼中愈发璀璨,化作青年治水报国的坚实步履。新中国成立76年,从佛子岭水库,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再到港珠澳大桥,无数曾为此殚精竭虑的河海学子,让治水兴邦的赤子之心熔铸于大国工程的每寸肌理,将论文与青春,写满大国的大江大河。他们以梦想为堤坝,以担当为基石,在长江黄河的奔涌中刻下安澜誓言,于淮河太湖的涟漪里书写民生答卷。那些坚守工地的日夜,郑守仁院士日历上没有节假日,凭双脚日行数十公里,耄耋之年仍喃喃“只要三峡工程需要我一天,我就在这里坚守一天”。长情守护安澜,是青春最厚重的注脚。
创新,是青春与时代共振的强音,更是水利事业迈向“人水和谐”的核心引擎。轨道卫星监测水利大数据,织就防汛预警天罗地网;新安江模型精准预报水文变化,成为国际洪水治理参考标杆;深海探测技术跨越式发展,为海岸带资源开发筑牢根基……河海青年以科技为楫,让古老治水智慧在数字浪潮中焕发新生。在太湖蓝藻治理中,科研团队破解富营养化控制机理;在哈尼梯田保护中,课题组以土壤入渗实验证实“梯田不能干”的传统智慧,为千年农耕文明注入科技薪火。于传承中不断创新,在实践中持续突破,祖国的江河湖海间,科技之光点亮万家灯火。
青春的价值,在重大工程的淬炼中升华,于山河安澜的画卷里铺陈。钮新强团队在丹江口水库实现大坝“后帮有限结合”加高,让南水北调中线清泉惠泽1.85亿人口;卢永昌率队在伶仃洋奋战96小时,终使港珠澳大桥首节沉管安装成功,成就世界最长深埋沉管隧道;当严恺院士踏遍沿海所有市县,主导全国海岸带普查,为35万平方公里海域绘制资源图谱。“超级工程”背后是河海人用青春报国的身影、个人理想嵌入国家发展的鸿篇,诠释大国重器不仅是混凝土与钢铁的丰碑,更是无数个日夜的奔赴、千百次失败的攻坚,以及“择一事、终一生”的信仰坚守。
守护水利文明脉动,同样是一场跨越时空的青春对话。从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的考古解密,证实五千年前“黏土心墙坝”的防渗智慧;到洪泽古灌区申报世界遗产,重现三国时期“破釜塘”的灌溉传奇;从芍陂保护规划绘就“核心圈、辐射圈、协调圈”的生态蓝图,到赤山湖灌溉工程以“低乡蓄水、高乡壅水”体系守护秦淮河流域……不同时间、不同阵地,河海人用专业唤醒沉睡遗产,让古籍中的治水智慧在当代重新流淌,让千年工程继续滋养民生,让历史智慧照进现实发展。守护,是技术的传承,更是文明根脉延续,青春始终伴祖国“河海”共潮生。
百十风华,初心如磐。青春最美的模样,从来不在喧嚣的口号里,而在长久的坚守中;不在浮华的闪光里,而在默默的耕耘中。新时代河海青年正以创新为笔、以奋斗为墨,在祖国的水脉间书写无悔华章,让青春与江河共潮生,让理想随时代齐奔涌!(魏宁)

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