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浪浪山,活出个样子

“咱们走吧,离开浪浪山。”最近热映的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中这句台词,道出了无数人内心深处的渴望——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浪浪山”是安逸的代名词,是既定的轨道,是别人眼中的“好日子”,也隐含着精神的桎梏。而“山外”,则意味着未知、风险,也意味着自由与真实。电影里的小妖怪们,不甘心只做打杂跑腿的“工具妖”,他们渴望被看见,渴望有选择的权利,哪怕前路艰险,也要奋力一跃。这不正是我们每个人在人生十字路口的挣扎与抉择吗?是继续在“大王洞”里看不到头地熬着,还是鼓起勇气,去“小雷音寺”闯荡一番?电影用奇幻的笔触,描绘了当代人最真实的精神困境:在现实的重压下,如何守护内心那点坚持的火苗。

然而,“活出自己”从来不是一句轻飘飘的口号,它往往伴随着巨大的代价。当我们谈论“活出自己”时,目光常聚焦于自由与洒脱,却容易忽略背后沉重的底色。回望历史长河,那些真正为“自我”而活、为信念而战的身影,其壮烈远超我们的想象。

南宋的杨邦乂,面对金兵的屠刀,宁可被剖腹取心,也不肯低头降敌。他以“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为绝唱,最终以生命践行了理想。文天祥兵败被俘,元朝以高官厚禄相诱,他却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诗句,从容就义。他在《衣带赞》中写道:“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无愧”二字,正是他对自己生命终极意义的确认——活成了自己心中那个顶天立地的“忠臣”。还有明朝大学士方孝孺,因拒绝为篡位的朱棣起草即位诏书,被诛十族。他明知“灭十族”的酷刑,却依然掷笔于地,慷慨赴死。他守护的,不仅是对建文帝的忠诚,更是士大夫心中“道统”的尊严。对他而言,苟且偷生,才是对“自我”最大的背叛。

杨邦乂、文天祥、方孝孺,他们“活出自己”的方式,是用生命去捍卫心中的“道”。这“道”,是忠君爱国,是气节尊严,是超越个体生死的价值追求。他们的“自我”并非现代意义上的个人主义,而是一种将个体生命融入宏大信念的“大我”。他们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但这个“样子”是用最惨烈的方式完成的,其精神高度令后人仰望。

《浪浪山小妖怪》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将这种宏大的命题,拉回到普通人的语境。它告诉我们,活出自己,并非一定要惊天动地。它可以是猩猩怪对正义的坚守,是蛤蟆精对友情的维护……这是一种更贴近现代生活的“活法”——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选择热爱或反抗;在无法彻底摆脱“浪浪山”的现实下,依然努力守护内心的“山外”。

时代在变,活出自己的方式也在变。金戈铁马中“活出自己”是向死而生的决绝,河清海晏中“活出自己”则更多是向生而行的韧性。我们或许无法企及先贤的壮烈,但可以学习他们那份“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那份对内心“真善美”的坚守和“无愧”的坦荡。周围并不总是美的,如果你看清它,哪怕只是微小的抗争或个体的超越,也是在书写独一无二的、闪着光的生命篇章。

离开浪浪山,见山见云见自己,活出个样子!(余平)


天权链存证书

加载更多评论

人打赏了这篇文章

加载更多内容

关闭